我們來詳細科普一下香菜(芫荽)的起源、品種分類及全球種植分布:
一、 香菜的起源與原產(chǎn)地
學名: Coriandrum sativum L.。
起源地: 香菜(芫荽)的
原產(chǎn)地廣泛認為是在地中海東部地區(qū),具體范圍包括:
- 南歐(希臘、意大利南部等)
- 北非(埃及)
- 西亞(黎凡特地區(qū)、小亞細亞/安納托利亞)
歷史證據(jù):- 考古學: 在以色列的史前洞穴遺址(約公元前6000年)和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(fā)現(xiàn)了香菜的種子。
- 文獻記載:
- 古埃及:香菜種子被發(fā)現(xiàn)于圖坦卡蒙的陵墓(約公元前1323年),并在紙莎草文獻中被提及用作藥用和調(diào)味。它可能由古希臘人或羅馬人引入埃及。
- 古希臘:希波克拉底(公元前5-4世紀)等醫(yī)學家將其用于醫(yī)藥。
- 古羅馬:老普林尼(公元1世紀)在《自然史》中詳細描述了香菜(他稱之為 Coriandrum),并提到其葉子和種子都有用途。羅馬人將其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(qū),尤其是作為肉類防腐劑和調(diào)味料。
- 古印度:在古老的梵文文獻和吠陀經(jīng)中就有關(guān)于芫荽(梵文名:Dhanyaka)的記載,表明它很早就通過貿(mào)易路線傳入印度次大陸。
- 古代中國:香菜最遲在西漢時期(公元前206年 - 公元8年) 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許多物種,芫荽(當時稱為“胡荽”)被認為是其中之一。它在中國迅速被接受,成為重要的香辛蔬菜和藥材。
名稱由來:- 中文“芫荽”:據(jù)說源于波斯語或粟特語的音譯。因其有特殊香氣,也被稱為“香菜”。
- 英文“Coriandrum”:源自拉丁語,而拉丁語又借自古希臘語“κορ?αννον”。這個名字被認為與希臘語“κ?ρι?”有關(guān),意為“臭蟲”,因為未成熟的植物、葉子或壓碎的種子在有些人聞起來有類似臭蟲的異味(主要與醛類化合物有關(guān),成熟后或干燥后氣味會變得宜人)。
- 英文“Cilantro”:這個名稱在美國、加拿大等北美地區(qū)特指香菜的葉子,源于西班牙語“cilantro”,而西班牙語又是從拉丁語演變而來。
結(jié)論: 香菜(芫荽)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栽培植物,其原產(chǎn)地位于地中海東部地區(qū)(南歐、北非、西亞)。它在人類文明早期(古埃及、古希臘、古羅馬、古印度)就被廣泛使用,并沿著貿(mào)易路線(如絲綢之路)傳播到世界各地,包括中國。
二、 品種分類
香菜(Coriandrum sativum)是傘形科芫荽屬下的單一栽培種。也就是說,我們食用的香菜(葉用)和芫荽籽(籽用)都來自同一個物種 Coriandrum sativum。
雖然它是一個物種,但在長期的栽培和選育過程中,發(fā)展出了不同的栽培品種或類型,主要根據(jù)人們的利用目的(側(cè)重葉子還是種子)以及一些形態(tài)特征進行區(qū)分:
根據(jù)主要利用部位分類:
- 葉用型: 主要培育目標是獲得高產(chǎn)、鮮嫩、風味濃郁(或特定風味)、抽薹晚的葉子。這類品種通常葉片較大、較繁茂,但結(jié)籽較少或籽粒較小。這是市場上最常見的鮮食香菜品種。
- 籽用型: 主要培育目標是獲得高產(chǎn)、籽粒飽滿、精油含量高(香氣濃郁)的種子。這類品種可能葉片相對較小,但花莖粗壯,結(jié)籽量大。籽粒主要用于香料(整粒或研磨粉)、提取精油(用于食品、化妝品、制藥)或榨油。
- 兼用型: 葉子和種子都可以利用,但通常不如專用型在各自領(lǐng)域表現(xiàn)突出。
根據(jù)葉片形態(tài)分類:
- 卷葉(皺葉)型: 葉片邊緣有深裂或皺褶,葉片較厚,顏色通常更深綠(有時帶紫色調(diào)),葉柄可能也呈紫色。這種類型被認為風味更濃郁、更“香菜味”,耐寒性可能稍強。在歐美市場更常見。
- 平葉(光葉)型: 葉片相對平坦,裂片較寬,邊緣鋸齒較淺或不明顯,顏色通常為鮮綠色。這種類型在亞洲(包括中國)、拉丁美洲更常見。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歐芹,但其獨特的氣味是明顯的區(qū)別。風味相對卷葉型可能更溫和一些。
其他選育方向:
- 抽薹時間: 葉用品種非常注重晚抽薹特性。抽薹(開花)后葉子會變老、風味變差。選育抽薹晚的品種可以延長鮮葉的采收期。
- 抗病性: 針對常見的真菌病害(如白粉病、葉斑病等)進行抗性選育。
- 耐熱/耐寒性: 適應不同氣候條件種植。
- 特定風味: 選育醛類化合物含量較低(對覺得有肥皂味的人更友好)或特定香氣成分含量高的品種。
常見的商業(yè)品種舉例:
- 葉用型 (卷葉): ‘Santo’, ‘Leisure’, ‘Jantar’, ‘Calypso’, ‘Marino’
- 葉用型 (平葉): 亞洲廣泛種植的地方品種通常屬于此類,如中國常見的本地芫荽品種。
- 籽用型: ‘Morocco’, ‘India (Sugandha)’, ‘Vedetta’, ‘CS-6’ (印度選育的高產(chǎn)品種)
- 兼用型: 一些地方品種可能屬于此類。
結(jié)論: 雖然只有一個物種 (Coriandrum sativum),但根據(jù)不同的利用目的和形態(tài)特征(主要是葉片),選育出了眾多的栽培品種,主要分為葉用型(卷葉/平葉)、籽用型和兼用型。
三、 全球種植分布
香菜是一種適應性較強的植物,喜歡涼爽溫和的氣候(15-25°C最佳),但在不同氣候帶通過品種選擇和栽培管理也能種植。它已成為全球范圍內(nèi)廣泛種植的重要香辛蔬菜和香料作物。
亞洲 (主導地位):
- 印度: 全球最大的香菜生產(chǎn)國,無論是葉子還是種子的產(chǎn)量都遙遙領(lǐng)先。主要種植在拉賈斯坦邦、馬德亞邦、古吉拉特邦、北方邦、泰米爾納德邦等地。印度也是最大的芫荽籽出口國。
- 中國: 全球第二大生產(chǎn)國。全國各地均有種植,尤其在華北、華東、華中、西北地區(qū)更為普遍。山東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蘇、安徽、湖北、甘肅、新疆等地是重要產(chǎn)區(qū)。中國主要消費鮮葉,籽也有生產(chǎn)(用于香料和中藥)。
- 泰國、越南: 東南亞國家香菜消費量巨大,廣泛種植,是日常烹飪不可或缺的香草。
- 中東各國: 原產(chǎn)地之一,在伊朗、土耳其、埃及、摩洛哥等地廣泛種植,葉子(當?shù)爻7Q為 kosbor 或類似發(fā)音)和籽都是重要的調(diào)味料。
美洲:
- 墨西哥: 美洲最大的香菜生產(chǎn)國和消費國,是其飲食文化(如莎莎醬、塔可、湯)的核心元素。全年生產(chǎn),尤其在加利福尼亞半島、錫那羅亞州、皮埃拉斯州等地。
- 美國: 主要在加利福尼亞州、亞利桑那州、德克薩斯州、佛羅里達州等氣候溫和或利用設施農(nóng)業(yè)的地區(qū)種植。消費量巨大,尤其受拉丁裔社區(qū)影響。
- 加拿大: 主要在夏季于安大略省、魁北克省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等地種植,溫室種植可延長供應期。
- 中美洲和南美洲: 秘魯、哥斯達黎加、巴西、哥倫比亞、阿根廷等國均有相當規(guī)模的種植,是當?shù)仫嬍车闹匾M成部分。
歐洲:
- 俄羅斯、烏克蘭: 東歐地區(qū)有較大面積的種植,尤其用于籽的生產(chǎn)。
- 地中海國家: 西班牙、意大利、葡萄牙、希臘、法國南部等原產(chǎn)地及周邊國家持續(xù)種植,葉子(Cilantro)和籽都用于本地消費。
- 荷蘭、比利時: 利用先進的溫室技術(shù)進行全年生產(chǎn),供應歐洲市場。
- 其他: 德國、英國、波蘭、羅馬尼亞等也有種植。
非洲:
- 北非: 摩洛哥、埃及(原產(chǎn)地之一)、突尼斯等國種植歷史悠久,是重要的香料(籽)和調(diào)味蔬菜(葉)來源。
- 東非和南非: 肯尼亞、南非等國也有商業(yè)種植,供應本地市場和出口。
大洋洲:
- 澳大利亞: 在昆士蘭州、新南威爾士州、維多利亞州、西澳大利亞州等地均有商業(yè)種植,滿足國內(nèi)多元文化需求。
總結(jié)全球分布特點:
- 生產(chǎn)中心: 亞洲(尤其印度、中國) 是全球最大的產(chǎn)區(qū),美洲(尤其墨西哥、美國) 是另一個重要產(chǎn)區(qū)。
- 用途差異:
- 在亞洲、拉丁美洲和中東,鮮葉是極其重要的日常蔬菜/香草,消費量巨大。
- 芫荽籽作為香料則在全球范圍內(nèi)使用,印度是最大的生產(chǎn)和出口國。
- 全年供應: 通過在不同緯度、不同氣候帶種植以及利用溫室技術(shù),全球市場基本可以實現(xiàn)香菜的全年供應。
- 文化融入: 香菜已深度融入亞洲、拉丁美洲、中東、地中海、北美等多種飲食文化中,成為全球化的風味符號之一。
總結(jié)來說,香菜(芫荽)起源于地中海東部,歷經(jīng)數(shù)千年傳播,現(xiàn)已遍布全球。它作為單一物種擁有多樣化的栽培品種,主要分為葉用和籽用類型,并依據(jù)葉片形態(tài)有卷葉和平葉之分。其種植分布以亞洲(印度、中國)和美洲(墨西哥、美國)為核心,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大洲的菜園和農(nóng)田中,是全球廚房不可或缺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