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劍橋大學古老的植物園里,一株來自中國鄂西山區(qū)的灌木正盛開著碩大如雪球的白色花朵。它靜默地立在那里,卻承載著一段跨越兩個世紀的遷徙傳奇——這是繡球莢蒾,一種被人類之手從長江流域帶到西方園林的東方植物。
東方的原生血脈繡球莢蒾(Viburnum macrocephalum)原生于中國中部至西南的廣袤山林,尤其湖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最為常見。它屬于忍冬科莢蒾屬,是這一龐大植物家族中花朵最為壯觀、最引人注目的種類之一。其真正的魅力在于它那巨大的花序——由無數(shù)不孕花組成,初開時呈青綠色,旋即轉(zhuǎn)為純白,宛如無數(shù)雪球綴滿枝頭,故在西方常被稱為“中國雪球花”。
在原生地,它常生長于海拔500-1800米的山地疏林或灌叢中,春季開花時,滿樹白花如云似雪,與山間的新綠相映成趣。然而,在漫長的歷史中,它主要作為山野植物存在,并未被中國古代園藝家廣泛引種培育,這為它后來被西方“發(fā)現(xiàn)”埋下了伏筆。
西方“植物獵人”的追尋19世紀至20世紀初,是西方世界對中國植物資源進行大規(guī)模探索和引種的“大發(fā)現(xiàn)”時代。一批被稱為“植物獵人”的探險家、植物學家、苗圃經(jīng)營者,深入中國腹地,采集了大量奇花異木的種子和標本運回歐美。
繡球莢蒾走向世界的旅程,與一位傳奇人物緊密相連:歐內(nèi)斯特·亨利·威爾遜(Ernest Henry Wilson, 1876-1930)。這位被后世譽為“中國威爾遜”的英國植物采集家,在1899年至1911年間多次深入中國西部探險。1900年,威爾遜受雇于著名的維奇苗圃(Veitch Nurseries),首次進入湖北西部(當時稱為“湖北西境”)進行采集。正是在這次探險中,他于宜昌附近的山野中,發(fā)現(xiàn)了正處于盛花期的繡球莢蒾。那壯觀如雪的滿樹白花,深深震撼了這位經(jīng)驗豐富的植物獵人。他成功采集了種子和枝條,并將它們寄回英國。
這批種子在維奇苗圃的溫室里順利萌發(fā),并在幾年后首次開花,驚艷了歐洲園藝界。繡球莢蒾以其巨大的球形花序和純潔無瑕的白色,迅速成為新寵。
在歐洲與北美的傳播與繁榮繡球莢蒾被成功引入歐洲后,其擴散速度相當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