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起源:從祭祀到狂歡
漢代(公元前206年—公元220年):祭祀與歷法之始
- 核心起源: 元宵節(jié)的核心習俗與正月十五這個特殊日期密切相關。漢武帝時期,采納太初歷,將正月定為歲首,正月十五日(新年后第一個月圓之夜)被確立為祭祀“太一神”(北極星神,最高天神)的重要日子。這一夜在宮中通宵燃燈祭祀,祈求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。這被認為是元宵節(jié)張燈習俗最早的官方起源之一。
- 佛教影響: 東漢明帝時期,佛教傳入中國。明帝為了弘揚佛法,下令在正月十五(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敬佛的傳統(tǒng))這一天,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,并令士族庶民都掛燈。這進一步推動了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在民間傳播。
隋唐(581年—907年):狂歡節(jié)的形成
- 規(guī)??涨埃?/strong> 隋煬帝時期,元宵慶典變得極其奢華盛大。他為了彰顯國力、與民同樂(也有粉飾太平之意),在洛陽舉辦盛大的百戲表演,并沿街搭設戲棚,綿延八里,張燈結彩,通宵達旦。這時的元宵節(jié)已從宗教祭祀活動演變?yōu)槿裥缘目駳g節(jié)。
- 唐代鼎盛: 唐朝國力強盛,社會開放。元宵節(jié)成為最重要的全民性節(jié)日之一,官方解除宵禁三天(十四、十五、十六),允許百姓通宵游玩。長安、洛陽等大城市,花燈制作技藝高超,燈市規(guī)模宏大,火樹銀花,歌舞百戲通宵達旦。女性也被允許出門觀燈,青年男女借此機會相識、約會。“猜燈謎”活動正是在唐代開始流行起來,文人雅士將謎語寫在紙條上,貼在五彩繽紛的花燈上供人猜射,稱為“燈謎”或“打燈謎”,增添了節(jié)日的文化氣息和智力趣味。
二、熱鬧活動里的歷史故事
賞花燈:
- 驅邪祈福的象征: 最初點燈的深層含義是驅散黑暗、祛除邪祟(古人認為黑暗與疾病、災禍相連)。在正月十五這個冬春交替、萬物復蘇的時節(jié),燈火象征著光明、溫暖和希望,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。
- 皇家威儀與盛世氣象: 從漢武帝祭祀太一到隋煬帝、唐玄宗時期的盛大燈會,點燈規(guī)模往往成為國家強盛、君主賢明、天下太平的象征。歷史上著名的“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”(蘇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)、“東風夜放花千樹”(辛棄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)等詩句,都描繪了當時元宵燈會的極致繁華。
- 民間技藝的舞臺: 花燈制作是民間工藝的集大成者。紙扎、竹編、剪紙、繪畫、彩扎等技藝在花燈上得到完美融合。各地發(fā)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燈,如龍燈、宮燈、走馬燈、荷花燈、兔子燈等,承載著不同的吉祥寓意(如龍燈象征力量與祥瑞,兔子燈象征多子多福)。
猜燈謎:
- 文人雅趣與智慧游戲: 燈謎源于古代的“廋辭”和“隱語”,是一種含蓄、巧妙的語言藝術。在宋代,隨著城市經(jīng)濟的繁榮和市民文化的興起,猜燈謎在元宵節(jié)期間變得極為流行。它不僅是娛樂活動,更是文人展示才學、比拼智慧、相互交流的雅事。
- 寓教于樂: 燈謎的內容包羅萬象,有字謎、成語謎、地名謎、人名謎、詩詞謎、物謎等。猜謎的過程既能鍛煉思維,又能增長知識(歷史典故、文學常識、生活常識等),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。
- “射虎”的由來: 猜燈謎古時雅稱“射虎”,因為燈謎往往構思巧妙、撲朔迷離,像老虎一樣難以射中,猜中謎底如同射中猛虎,充滿挑戰(zhàn)性和成就感。
- 社交媒介: 在禮教森嚴的古代社會,元宵節(jié)是難得的社交盛會。青年男女借賞燈猜謎之機,可以相對自由地接觸和交流。燈謎有時也成為傳情達意的含蓄方式。才子佳人因燈謎結緣的故事在戲曲小說中屢見不鮮。
三、總結
- 起源時間: 元宵節(jié)賞花燈的核心習俗可追溯至漢代(祭祀太一神、佛教點燈)。
- 定型與繁榮: 在隋唐時期,元宵節(jié)發(fā)展成為全民性的盛大狂歡節(jié),猜燈謎活動也在此時期興起并流行。
- 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: 這些熱鬧活動背后,藏著古代祭祀祈福的信仰、皇家彰顯盛世的雄心、城市繁榮的市民文化、文人雅士的智慧情趣、民間工藝的精湛技藝,以及特定歷史時期里難得的社交自由與浪漫氣息。
因此,元宵節(jié)的花燈與燈謎,遠不止是視覺的盛宴和智力的游戲。它們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碼,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光明、團圓、智慧、歡樂的不懈追求,是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的文化瑰寶。每一次賞燈猜謎,都是在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